小耿是一家大学的应届毕业生,也是泱泱求职者大军的一员,在校情况一般,跟着老师做着“分内”的“业务”,在机房做着课业,实操,下了课回宿舍打着电脑,是不是也会畅想未来,然后心血来潮学点东西,但是很多都无疾而终,一晃大学生活也就结束了。 小耿开始跑招聘,东奔西走,费了一番精力,去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去实习,他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的时候,却发现工作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,每天打表格,做word,面对形形色色的同事,面对每天各种潮水一般的需求,有这时候,回到宿舍,看着他感觉有点崩溃了。 他开始向心里抵触上班,四周抱怨,连带他的师傅,主管都在他愈演愈烈的“不靠谱”下,摇摇头要放弃他了。 直到一天,他一个原社团的学长从公司回到学校招人,他与学长在路边摊约着聊了一阵,才开始慢慢明白。 学校与公司的区别很大,一个教书育人,一个利益至上,在学校是公益性质的,每个人,简单说,学校有责任对你负责,而公司,员工能创造的价值总和是公司的指标,也就是价值是“业绩”,换个人,只要价值在,就问题不大。
这时候,就要求大家,不能再以“学生思维”揣测公司,要颠覆自己的认知,举几个简单方面: 被动学习,很多人初入职场都有被动学习的“惯性”,在家里有家长一管到底,在学校,有各种老师一管到底,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了,没人管了?不不不,学校老师教授会布置作业,会有这种学业安排,这种学习,其实也算是,被动学习,是高级一点的被动学习,而真正的主动学习,是有成果的自学,自律的,有规划的学习,而且,有成果。 不懂就问,这种不懂就问,叫做假“不懂”就开始问。在职场中,大家会面对各种信息,各种问题,有大有小,就连开会安排也会有很多的问题,这时候,大家就需要多动脑,尽量把问题能处理的都处理,从不懂就问变成不懂就查,尽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,不要给人留下什么都不懂,工作能力差的印象。另外,如果有人愿意善意地解答你的问题,请心怀感激。 能力有限,在职场,没有那么多给大家准备的时间,更不见得每一个都能正中你的能力范围,那这时候要怎么做?待在舒适区,还不断逼迫自己,向着更高处迈进,这,不言而喻。 另一方面,就是对应“软件”的“硬件”,老话说“因材施教”,其实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问题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,而解决方案,其一是经验,其二便是职场“武器”储备。 就比如,初入职场,遇事,第一件事,便是分析,对现状,已有资源的分析判断,而这恰恰是很多人的软肋,商业分析中有swot分析法,但swot在很多眼中都是商业“御用”分析,可是如果归根,可以算是二元分析。
公司开会讨论产品(一套企业服务的App系统)的营销方案,A说应该做个视频,B说应该弄一场像苹果手机一样的广告,C说根本不用视频,用软文介绍功能才靠谱,D说研究推广渠道才应该是最重要的。 听他们乱成一锅粥,这时候你登场,这样说:“其实,我们可以厘清一下,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 “通常用户消费一件产品,两件事情最重要:一是价格,二是体验(高体验代表购买一件事物的兴奋程度,如买一辆新车会很兴奋,买一支牙膏则不会)。 低价格——低体验。生活必需品,消费时没有感受,比如牙膏、螺丝刀、上海保安公司卫生纸。 低价格——高体验。及时享乐品,消费时有短暂的愉悦感,比如可乐、啤酒、一场电影、一局游戏等。 高价格——低体验。无奈的选择,不得不去购买,比如花几千元看牙医,购买保险、企业管理App等。 高价格——高体验。人生的追求,期待很久的购买,比如汽车、刚上市的iPhone X、一套别墅等。 我们的产品属于第三个象限内的产品,价格昂贵,企业选择购买,通常不会有什么积极感受。 苹果的广告并不适合我们,因为它是第四象限的产品,强调体验感。而我们要体现专业和理性,把功能介绍清晰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 如果大家遇到问题,有是否可以用两个关键词维度四个象限,再加上一点语言技巧,顺着二元分析的思维框架,甚至更多思维“武器”,让老板看你的眼睛里,带上点小星星吧 毕业不代表学习结束,可以挣钱了,而是另一个更严格,残酷的学习开始,如果你不甘于平淡,不想一直拿着一份钱不涨到退休,就要自己颠覆认知,就要储备自己的职场“武器库”,没有人生而无所不能,社会生活也才刚刚开始,明确你的目标,也要明白怎么向着目标迈进,白泽君也会在这,陪着更多困顿期的朋友们,未来会更新更多的颠覆认知和职场“武器库”。 |